校医院
规章制度
SANQUAN
当前位置: 首页  规章制度
传染病管理相关制度
发布时间2024-06-21      浏览次数:10

目 录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 

三、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

四、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

五、门诊医生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六、留观病人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七、检验科疫情管理和报告制度

八、预防保健科传染病工作管理规范

九、传染病诊治工作制度

十、传染病病例登记和转诊制度

十一、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

十二、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

十三、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责任追究制度

十四、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十五、重大传染病误报责任追究制度

十六、性病疫情报告制度

十七、性病疫情自查制度

十八、艾滋病疫情监测管理制度

十九、疟疾监测方案

二十、霍乱监测方案

二十一、医院门诊日志登记规范

二十二、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

二十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二十四、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

二十五、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二十六、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二十七、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二十八、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医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根据校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校医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校医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放到染病卡报告箱,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卫健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4、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5、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传染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实验室应根据化验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疫情报告。

7、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9、校医院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附:疫情监测与传染病报告领导小组

组  长:王林翮

副组长:赵二虎      

成  员:郑瑜涵  张婷婷  张乐芳  汪晨曦  张晶晶

吴洋洋  梁文静  元玉凯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

1、门诊部、住院部、检验科、放射科等有关科室接诊传染病患者时,首先进行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然后做好处置工作。    

2、疫情管理员每日两次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对卡片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3、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碳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立即电话通知网络直报员,网络直报员接到报告后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当专家组确诊后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上报。

4、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于12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5、发现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时,应当在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6、进行网络直报时,经查错、查重、订正后上报。

7、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后,整理、装订、存档,保留三年。

8、每月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情况汇总,报医务处、业务院长。

9、遇到特殊情况时,报告业务院长协调解决。


三、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确保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规范本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的效率与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校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制度如下:

1、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报告设立领导组(名单见附件),疾病监测信息网络报告统一由领导组协调;

2、疾病监测信息网络报告由预防保健科负责,预防保健科设专人负责疾病监测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节假日实行轮休制度;

3、疫情管理人员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如发现上述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将审核后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4、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实时报告,以便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信息进行审核、监测、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

5、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6、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月对上月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并上报预防保健科和主管院长。

7、责任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应严格保护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未经许可,不得公布疾病监测信息网络报告资料和疫情。

8、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9、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员、网络直报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直接责任人及其主管领导行政处分,并给予相当经济处罚。

10、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保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1、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一般应在8位以上,应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并严格保密。

附: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报告领导组

组  长:王林翮

副组长:赵二虎      

成  员:郑瑜涵  张婷婷  张乐芳  汪晨曦  张晶晶

吴洋洋  梁文静  元玉凯

责任报告人:赵二虎


四、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

1、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且熟习传染病疫情管理和网络直报业务,具备指导和培训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工作能力。

2、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月应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呈报本单位主管领导并向有关科室通报。

3、网络直报人员在网络直报或上报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

(1)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

(2)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

 ①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②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③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场所)一日内出现3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立即电话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4、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认真执行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5、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6、网络直报用户帐号的正式使用密码,一般应在8位以上,并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每月至少更改一次。网络直报人员未经上级系统管理员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网络直报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并避免在公共场所公开使用网络直报系统。

7、按时参加辖区疾控中心召开的疫情例会制度。

8、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有关法规信息和知识。

9、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责任,由于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追究责任。


五、门诊医生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门诊医生发现传染病疑似和确诊病例时,要在门诊日志上认真登记,填写内容必须真实、准确、详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详细地址、发病日期、诊断日期、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等)。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接到报告卡后,要加盖“疫情已报”章。

2、门诊部各科室负责人要每周核查门诊日志,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补报和订正传染病报告卡。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月要认真检查一次门诊日志,避免漏报和错报现象的发生。

3、对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病人,门诊医生要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疑似病人确诊后,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订正卡上报预防保健科。% o6 G  S0 b1 u/ L

4、要做好门诊日志的收集和保管工作,以备后查。

5、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如果漏报1例传染病,处罚当班医生人民币100元,造成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依法处理。


六、留观病人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留观部医生对入院病例应认真填写出入院登记且各项内容填写完整。需报告的传染病要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电子病历上)填写内容要真实、详细,同时将填写好的传染病报告卡上报预防保健科。疫情报告人员收到报告卡后要登记在册。

2、定期核查出入院登记本,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给予补报和订正,订正后的传染病报告卡要及时上报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月要认真检查一次出入院登记本,避免漏报和错报现象发生。

3、疑似病人确诊后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预防保健科。

4、病人出院时,如果与入院诊断病名不符,需订正的传染病要及时填写订正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预防保健科。

5、要保管好出入院登记本,以备后查。

6、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如果漏报1例传染病,处罚当班医生人民币100元,造成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依法处理。


七、检验科疫情管理和报告制度

1、检验科所有工作人员均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人,发现甲、乙、丙类传染病病例,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报告。

2、发现传染病病例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3、检验标本的检测结果为阳性或超过国家标准或超过正常值范围等,能够确定为传染病者,检测结果必须有专人保管。或者由检验科指派专人每日分两次将检测结果分送开具化验单的医生,或者由检验科指定专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4、对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要用传染病登记本专门登记。

5、传染病报告卡按要求逐项填写,不得有漏项、缺项和逻辑错误。卡片填好后报送预防保健科或由疫情管理人员收取。

6、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电话通知开具化验单的医生和预防保健科。

7、任何个人对传染病病例阳性检验结果及其病人相关资料有保密的义务。: A7 t" V( Q% J- K3 x. O

8、检查发现漏报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八、预防保健科传染病管理工作规范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规,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的有关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要求和规定。

2、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条例,建立和健全疫情管理和报告制度,组织制定各项疾病预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3、做好全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和报告工作,负责全校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查重)工作,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各科室做好全院疫情管理和报告以及死亡病例报告工作。

4、每天分早上和下午两次到科室进行签收传染病疫报卡,并在签收的同时审卡填报内容,保证内容完整;对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以及某些特殊病例可及时对病人进行调查,在不能排除的情况下,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本院领导报告疫情;对于结核病、乙肝等容易多次入院就诊的病人,经过调查,排除一年内重复上报的可能,及时上报。

5、每月末,查阅全院本月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出院病历、放射科检查结果及检验科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漏报病例。

6、每月在全院通报上月疫情报告情况(包括疫情动态,迟报、漏报的检查结果,并做出惩罚通告)。

7、做好全院疫情报告和死亡病例报告工作,接到疫情报告卡和死亡病例报告后后按规定时限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8、每月与医务科核定死亡病例登记,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9、认真做好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疫情管理和报告的检查工作,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搞好疫情调查工作。


九、传染病诊治制度

1、坚持综合救治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

2、危重病人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确诊与疑似病例应分开隔离。

3、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

4、凡遇重点监测传染病病例例(甲类及甲类标准、疫情暴发),应及时通知成立专家会诊小组进行会诊,同时启动传染病应急值班制度。

5、被邀请的会诊人员,必须随请随到。

6、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病例,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

7、科内、院内、院外的集体会诊:经治医师要详细介绍病史,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和会诊记录。会诊中,要详细检查,发扬技术民主,明确提出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组织实施。

8、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将病例转到本院的相关科室或上级医院。


十、传染病病例登记和转诊制度

1、门诊日志和登记本,包括门(急)诊、检验科、放射科等,对传染病病例,要详细记录就诊病人的基本情况,项目齐全,书写规范,14岁以下儿童必须注明家长姓名。初诊病人,注明“传染病卡已报”,复诊病人注明“复诊”字样,首诊发现传染病人立即转传染科门诊。8 S$ ^* u1 y- e5 ]

2、临床科室、检验科、放射科等必须建立传染病登记本,记录项目和内容与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本相一致,且在一定时间段内,二者人数相符合。) f, |/ [% z4 [# N, E# m/  3、预防保健科应建立全院传染病登记本,对各科室报告的传染病病例信息,详细登记,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

4、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转到本院的传染科。

5、各科室在发现超出校医院诊治能力的传染病或上级文件规定需转诊的传染病病例,应立即报告科主任及医务科,根据要求进行会诊及转诊。


十一、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

1、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传染病疫情自查小组”(名单见附件)负责。

2、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在抢救处置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3、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要立即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

4、传染病管理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日2次到门诊部及住院部等科室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在登记本上签字。

5、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定期报院领导小组。

6、校医院领导小组组织校医院内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区防疫站进行漏报抽查。并将检查结果报主管院长,必要时通报全院。

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书面汇报。

8、院领导小组根据调查报告,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置。

附:传染病自查小组

组  长:王林翮

副组长:赵二虎      

成  员:郑瑜涵  张婷婷  张乐芳  汪晨曦  张晶晶

吴洋洋  梁文静  元玉凯                


十二、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

为了加强传染病疫情管理,杜绝漏报,迟报现象发生,制定本制度。

1、门诊医生要认真填写门诊日志,住院部各科室要认真填写病人出入院登记。

2、各科室必须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根据疫情报告时限及时填卡上报,各科室主任负责本科室的自查管理工作。

3、医务科、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督导检查工作。

4、预防保健科必须根据规范要求每日2次及时深入科室收集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并负责检查传染病报告,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责令改正。

5、预防保健科必须对检查情况进行每周一次小结,每月一次总结,每季度汇总一次,年终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漏报者必须上报院部,根据规定给予处罚。

6、医务科负责检查各临床科室、预防保健科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预防保健科要深入各科室开展督导工作,要求检查和督导有记录、有结果、有汇报。检查和督导每月一次。


十三、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责任追究制度

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使校医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真正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校医院传染病报告质量,制定本制度。

1、校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实施医院、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制度,一名主管院长负责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

2、根据传染病报告程序落实疫情报告责任,各科室必须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根据规定认真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不得漏报、迟报、谎报、瞒报。

3、医务科、预防保健科负责监督检查传染病疫情上报工作,实施每周小结,每月有总结。

4、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责令及时更正并根据情况实施处罚。

5、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疫情播散、暴发、流行者,第一次给予警告处罚,第二次给予100元处罚,第三次给予200元处罚,以此类推,情节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处理,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6、对工作督导不力,检查不及时造成漏报不能及时发现者,对责任科室(医务科、感染性疾病科)及责任人给予100元罚款处理。

7、对累计漏报、迟报超过3例者,扣除责任人当月工资、资金,并通报全员,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8、全年发现传染病漏报超过5例者,扣除主管院长及医务科责任人年终资金,并给予警告处分。

9、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由于工作不负责任,出现重大传染病误报事故,扣除3个月工资、全年奖金,全院通报批评,给予记过处分;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者,按下岗处理,违反法规者依法处理。


十四、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促进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按照院、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制度落实奖惩制度。

2、全年度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先进科室给予300元年终奖励,科主任100元奖励。

3、根据传染病检查上报情况对工作突出的先进个人给予年终100元奖励。

4、对发现传染病未能及时填卡上报或漏报者根据情节,依据《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责任追究制度》处罚。


十五、重大传染病误报责任追究制度

1、重大传染病包括三类法定传染病:

 ⑴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鼠疫、霍乱;SARS、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⑵已经基本消灭的疾病:白喉、丝虫病、脊髓灰质炎;

 ⑶多年未发生的或罕见的疾病:狂犬病、登革热、炭疽(除肺炭疽)、新生儿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麻风病、血吸虫病、黑热病、包虫病。

2、责任报告人接诊重大传染病疑似病人后,要立即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医院领导,同时上报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待上级组织专家组鉴定后,责任报告人方可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然后由网络直报员按规定时限进行网络直报。

3、责任报告人未按规定程序直接填写重大传染病病例报告卡者,扣除当月工资和奖金,在校医院进行通报批评。

4、疫情管理人员没有按照程序接收重大传染病病例报告卡者,扣除3个月工资和奖金,在全院进行通报批评。

5、网络直报人员没有按照程序,直接在网络直报系统报告重大传染病病例者,扣除3个月工资、全年奖金,全院通报批评,给予记过处分;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者,按下岗处理,违反法规者依法处理。


十六、性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医院的性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及上级本门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校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校医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校医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性病病例,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病人相关信息保密,严禁向外泄露。

3、报告病种:

乙类传染病:艾滋病(AIDSHIV)、淋病、梅毒;

其它传染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4、由预防保健科负责性病病例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每季度)进行疫情资料分析、漏报调查。

5、各门诊分别建立传染病登记簿,对各病例进行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实验室设立资料登记本,对所有性病病例进行登记。

6、其它有关性病制度参照传染病管理的相关制度执行性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十七、性病疫情报告自查制度

1、性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传染病疫情自查小组”负责。

2、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定期报院领导小组。

3、校医院领导小组组织院内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区防疫站进行漏报抽查。并将检查结果报主管院长,必要时通报全院。

4、疫情管理人员应每季开展性病漏报、迟报检查。

5、校医院领导小组根据各科的漏报和传染病报告卡,以及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进行处置。


十八、艾滋病疫情监测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健委和河南省有关艾滋病防治法规文件,切实加强校医院艾滋病疫情管理工作,决定建立长效监测管理机制,以保证准确、及时、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艾滋病的诊治数据及疫情上报管理,制定本制度。

1、全院职工要提高建立艾滋病长效监测管理机制的认识,各科室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建立高效的疫情监测系统,及时准确收集和报告疫情数据。

2、艾滋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门诊患者和转入住院患者,各科室要详细登记。凡手术病人术前或者需要进行侵入性检查的病人检查前必须开展HIV初筛检测,经实验室HIV初筛试验阳性者,实验室和首诊医生要登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详细住址、联系电话并且留存足量血清后立即上报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及时上报区疾控中心,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复筛后,阴性者及时向医院反馈结果,阳性者上报区疾控中心确认,接到市疾控中心确证结果后由区疾控中心按照有关规定上报,并将结果通知校医院预防保健科。

3、各有关部门必须将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人死亡者的详细资料报送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及时准确向区疾控中心上报。

4、门诊和住院病人的管理按照“HIV病人管理规定”执行。重点要求:

1)各种表格、病历须按要求详细填写,不得空项。

2)住址要详细填写到“村民组(门牌号)”或“某小区(某单位)某楼号某单元门牌号”。

(3)联系方式等。

5、疑似AIDS住院患者必须做HIV初筛试验,初筛试验阳性者由检验科专人登记,然后送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确证。采送标本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防护,避免污染环境及交叉感染。“HIV抗体检测确认报告”须复印附病历后,同时在病程记录中单独记录一次“HIV抗体检测确认报告”。

6、校医院接触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者的各个环节均应按要求防护、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7、校医院接触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者资料的各个环节均应做好保密工作。

8、在AIDS诊疗、管理工作中,因玩忽职守、不作为等情况,造成医疗纠纷者给予通报批评、罚款50100元;造成医疗事故者罚款5001000元;造成疫情扩散者,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十九、疟疾监测方案

疟疾与艾滋病、结核病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为及时了解我镇疟疾流行动态,防止疟疾疫情的暴发流行,根据《全国疟疾监测方案》制订本方案。

1、组织架构

由院长牵头,联合医务科、预防保健科、急诊科、内科、检验科、护理部成立疟疾监测领导小组,对校医院统筹协调,以达到及时发现疟疾病例,掌握疫情动态,早期识别暴发疫情,分析流行因素目的。

2、监测病例定义

 ⑴诊断依据

根据疟疾疫区住宿史,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周期性发作、贫血及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⑵诊断标准

 ①发热病人:发热在37.50C以上的“三热病人”(即: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发热原因者)

 ②疟疾病人 (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具体诊断标准参见《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9—1995”》。

3、监测内容及方法

 ⑴监测内容:发热病人血检

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包括外来发热病人)。血检要求:年血检数不少于200例。

 ⑵血检方法:采用厚、薄血片法

详见《疟疾防治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第2版)。

4、疫情暴发定义及报告

暴发定义:以镇为单位在一个月内出现50例以上(50)当地新感染病例;

疫情报告:发现疟疾暴发疫情或发现有可能发生疟疾暴发疫情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区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附件:疟疾监测领导小组

组  长:王林翮

副组长:赵二虎      

成  员:郑瑜涵  张婷婷  张乐芳

疟疾监测管理科室:预防保健科


二十、霍乱监测方案

夏季是霍乱疫情的高发时期,为防止霍乱疫情在我镇发生和传播,维护全镇人民的身体健康,现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全国霍乱监测方案》(试行)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1、组织架构

由院长牵头,联合医务科、预防保健科、急诊科、内科、检验科、护理部成立霍乱监测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对全院统筹协调,以达到及时发现霍乱病例,掌握疫情动态,早期识别暴发疫情,分析流行因素目的。

2、各小组相关职责

领导小组:负责霍乱防制的统一指挥和协调。

医务科职责:①负责霍乱防制相关文件等信息资料的收集与传送;②负责相关宣传报道;③霍乱防制相关业务技术指导。

预防保健科职责:①负责霍乱疫情调查处理资料的录入、收集、存档;②汇总每日工作情况;③负责疫情报告和疫情处理。

检验科:①负责相关业务技术指导;②负责霍乱疫情样本的检测及病原体培养、鉴定;③负责现场采样技术方案的制定。

内科、急诊科组:①组建医疗救治专家小组。②制订霍乱病人的治疗方案;③负责对肠道门诊的监督、检查和指导;④及时了解、掌握霍乱救治工作动态,提供相关信息。

3、疫情监测与报告

 ⑴严格按照医院肠道门诊“三专八有”的要求,加强肠道门诊的管理,严禁非肠道门诊截留腹泻病人。肠道门诊应做好病人的登记工作,项目要齐全,内容要详实,对来肠道门诊就诊的腹泻病人都必须由肠道门诊医生采样,进行病原学检测。一旦发现检测结果疑似阳性,须立即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⑵落实每月腹泻病人监测工作,每月上报区疾控。

4、疫情处理

做好处理和控制霍乱疫情的各项准备工作,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组织有关防疫、医疗人员学习霍乱防治知识,对霍乱疫情处理进行演练,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⑴疑似霍乱疫情处理

现场流调:开辟消毒通道,进入现场,按《霍乱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内容逐项询问病人并作好详细记录。根据流调结果,初步核实诊断。

如诊断为疑似霍乱病人则立即对病人粪便、呕吐物污染的衣服等和病人家中剩余食物、饮用水以及可能被病人污染的物品进行采样送检,同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隔离消毒: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病人居住处及运送病人时途中污染的物品、地面和运送病人的交通工具等进行消毒处理。

 ⑵确诊霍乱疫情处理

确诊程序:采集的疑似霍乱病人的样品经培养的阳性菌株送区疾控中心检验鉴定确认后才可诊断为霍乱确诊病例。

 ①疫点的划定:

疫点:指与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同一通道出入的住户或与其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若干户为范围。

疫区: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况、自然村落等特点来划定,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村或几个村、一个乡或毗邻乡,一个或几个居委会或一个街道为范围。

 ②疫点的控制:

按照“早、小、严、实”的原则,确定疫点范围,并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Ⅰ.对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立即采取强制隔离措施。

 Ⅱ.做好疫点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Ⅲ.对疫点内所有人员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日验便一次。第一次采便应在预防性服药前进行。

 Ⅳ.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采样后服用预防性药物,并进行隔离医学观察。对已离开本镇的密切接触者,应通知该密切接触者可能到达的地区疾控中心予以追踪调查,采样后服用预防性药物,并隔离医学观察。

 Ⅴ.对疫点附近的的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凡发现一周内有腹泻史者肛拭采样后进行预防性服药。

 ③疫区的处理:对疫区外环境进行疫源检索,加强饮用水消毒和管理,搞好食品卫生和集贸市场管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严防二代病例发生。

5、治疗原则

 ⑴按甲类传染隔离治疗。危重病人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确诊与疑似病例应分开隔离。

 ⑵、轻度脱水病人以口服补液为主。

 ⑶中、重型脱水病人须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救,待病情稳定、脱水程度减轻、呕吐停止后改为口服补液。

 ⑷在液体疗法的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可根据药品来源及引起流行的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定一种常用抗菌药物,连服3天。

附:霍乱监测领导小组

组  长:王林翮

副组长:赵二虎      

成  员:郑瑜涵  张婷婷  张乐芳

霍乱监测管理科室:预防保健科


二十一、医院门诊日志登记规范

1、门诊部各科室的门诊日志,要详细登记接诊病人。

2、门诊日志要按照日志规定的项目填写详细、齐全,内容要保证真实可靠。

3、对门诊日志上登记需上报的传染病要做出明显标志,疫情上报后,医院疫情管理人员要加盖“疫情已报”章。

4、对疑似传染病和确诊的传染病病例,要登记其具体内容(如: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工作单位、家庭详细住址等),14岁以下儿童要登记家长姓名及病人其所在学校、班级等内容。

5、要经常核查所登记的门诊日志,发现问题及时补充、改正。

6、年度结束后,对全年的门诊日志核查无误后,按规定要求备份,以备后查。


二十二、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至少一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3、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4、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管理条例、卫生部37号令、传染病监测信息工作指南、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工作管理技术规范等。

5、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6、拒绝参加培训者按有关制度处置。


二十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3、医务科在院长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6、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7、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并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8、发现人畜共患传染病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农、林部门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9、发现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的,拒绝接诊病人的,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对其主要领导、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疫情播散或事态恶化等严重后果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十四、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及时处理或预防传染病,为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形式发展的需要,提高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校医院辖区内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的危害,规范和指导传染病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病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校医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1、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报告:

 ⑴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严重传染病的;

 ⑵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重度事件的。  

当前主要包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非典型肺炎、鼠疫、霍乱、艾滋病、肺炭疽、麻风病、结核病、登革热、人感染禽流感等重要和重大传染病,以及食物中毒。  

2、 发现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医务科及业务院长报告, 由院长在2小时内向区卫健委报告。  

3、 接诊医生对于可疑传染病患者,应邀请专家进行会诊以及早明确诊断,并按规定转运病人至指定医院。

4、 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对传染病爆发、流行区域内流动人口做好预防工作,落实有关卫生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当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  

5、 对传染病做到及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扩散。  

6、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院感染科要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规范要求,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好医院废物的处理,加强监督和指导。  

7、 物质贮备  

各科室认真做好必要的诊治、设备、治疗药品、防护设备、消毒器械和药品,检验设备和试剂贮备工作。每年例行检查俩次。  

8、 本预案将根据具体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 


二十五、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1、校医院设立传染病分诊点,配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3、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4、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5、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6、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应当按规定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


二十六、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1、每年5月至10月开设腹泻病门诊,要求专人、专室、专设备,24小时值班。

2、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

3、腹泻病门诊只准接诊腹泻病人,不得接诊其他病人。

4、做好腹泻病人的就诊专册登记,需抢救治疗及留床观察病人另做详细病历记录。

5、做好腹泻病人监测与统计工作,做到“逢泻必检、逢疫必报”。

6、对中、重型腹泻病人应在门诊积极抢救治疗或留床观察。

7、对漏报、瞒报、缓报疫情的,依法追究个人责任。


二十七、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1、对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详细询问有无流感及其他传染病接触史,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体格检查,以作出初步诊断,并认真等登记。

2、坚持门诊首诊负责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病一旦确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立即转诊或就地进行隔离治疗。在转诊过程中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对病人有可能污染的物品,按要求进行消毒处 

3、树立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以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技术,做好发热门诊工作。

4、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出现可疑病人,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并立即向医务科报告。在该诊室工作得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和防控期间政府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不漏报一个病人,不错报一个病人,不感染一个医务人员”。

5、遇有疑难病症,及时会诊,以免延误病情。 

6、值班医生要认真做好门诊工作日志、传染病登记本的登记工作,并每日对诊室进行紫外线消毒、过氧乙酸消毒地面、物品表面。保持发热门诊室内清洁整齐。 

7、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制度,按防护要求着装,做好个人防护。离开发热门诊时应按相关隔离要求办理。避免感染。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   

8、对每个发热病人必须首先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收集及认真检查,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肺部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避免漏诊。 

  9、门诊建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配有专用留观室,配备合格的专业医生和护士。 

10、全面系统的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符合卫生发布的“发热类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和疑似、病人诊断标准的要立即医务科,并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逐级准时上报、及时处理。


二十八、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为加强医院消毒隔离管理,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因消毒隔离工作执行不力造成医院感染事件,保障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医院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校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院内多部门与科室之间的管理协作机制如下: 

1、成立消毒隔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王林翮

副组长:赵二虎      

成  员:郑瑜涵  张婷婷  张乐芳

工作职责: 

 ⑴负责制定校医院各部门消毒隔离制度; 

 ⑵定期对校医院各类医护人员进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的教育培训及考核; 

 ⑶监督指导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灭菌、隔离技术;监督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规范执行;对消毒隔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危险因素认真分析,针对问题协助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⑷一旦发生感染暴发,应迅速到达发病,现场进行调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改进消毒灭菌方法和隔离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⑸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消毒隔离管理方面的问题,遇到问题随时召开,充分发挥小组的领导、决策与协调能力。 

2、医院消毒隔离的管理主要由院感科、护理部、医务科、预防保健科、后勤及各临床科室协作进行。   

 ⑴院感科、预防保健科职责: 

 ①负责指导全院各部门制定消毒隔离制度; 

 ②定期对校医院各类医护人员进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的教育培训及考核; 

 ③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并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及时与职能科室和临床科室沟通,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④对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的购入、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⑵护理部职责: 

 ①负责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消毒、灭菌、隔离、职业防护、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的教育培训及考核; 

 ②各护理单元设立医院内感染监控护士,检查督促本部门消毒隔离工作。 

 ③督促临床科室对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落实。 

 ⑶医务科职责: 

 ①协助组织医师和医技人员参加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 

 ②监督、指导医师和医技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一次性医疗用品、职业防护等管理制度; 

 ③协助医院消毒隔离小组开展多重耐药菌控制。   

 ⑷后勤部职责: 

 ①负责组织医院废弃物的规范收集、运送、登记、暂时保存管理及无害化处理工作。对全院的保洁员进行正确管理,加强对该人群的消毒隔离知识培训,指导、监督其做好防护。 

 ②为医务人员提供合格的消毒药品与防护用品,按照相关规范索取和保存证件。 

 ③采购消毒器械、一次性物品时,按照相关规范索取和保存证件。

 ④负责消毒器械的维护管理; 

 ⑸负责对本科维修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 

3、各科室成立医院消毒隔离管理小组(感控小组),工作职责:

 ⑴结合实际,制定本科室消毒隔离相关制度,并落实到位;

 ⑵负责监督本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各项措施; 

 ⑶负责监督本科室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适当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 

 ⑷按规定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监测,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⑸组织本科室人员积极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⑹保持病房整洁,做好病人、陪客、探视人员的管理。多部门与科室的协作管理机制旨在加强各部门与科室对医院消毒隔离工作的重视,保障医院消毒隔离各项工作层层落实,同时通过多部门的监督、指导及干预,提高临床科室的执行力,使医院消毒隔离工作取得成效。